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内 脏 着 火

——支撑于广阔的孤独,靠着一种寂寞的燃烧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我喜欢这样的话语:谁不着火,就只有冒烟。 有位老人告诉我:“里心燃”乃“内脏着火”。 靠着一颗不死的心,让我们学会燃烧。

【转帖】“农转非”制造新贫困  

2010-08-21 01:52:56|  分类: 转引:四农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【转帖】“农转非”制造新贫困 - 老废 -             内 脏 着 火
  备受关注的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不久前启动,将农民变成“新市民”的政策开始实施,而各地推进城市化与农转非的行动也在同时开展。然而,以目前的社会政策以及社保体系,并不具备大规模农转非的条件。对于那些手中土地并不值钱的农民而言,城市户口只是一张“空头支票”。重庆大规模农转非的行为等于把城乡差距以一种更直观、对抗性更强的方式复制到城市。
农转非:从趋之若鹜到无人问津
【转帖】“农转非”制造新贫困 - 老废 -             内 脏 着 火

90年代前,农转非名额趋之若鹜:“宁要城市一张床,不要乡村一所房”。

农转非已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香饽饽
90年代前,在粮油供应还和户口挂钩的时候,农民转非的愿望比较强烈,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。这也体现了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。“宁要城市一张床,不要乡村一所房”,就是那个时代的最好写照。进入90年代后,随着粮油供应市场化,农民转非的愿望没以前那么强烈了。到2000年之后,农民转非意愿发生了根本变化,有些地区农民已不愿转非,在近郊表现得尤为突出。农民不愿转非的主要原因是,一是手中的土地更加值钱,二是转非后实际收入水平不升反降。
农转非意愿下降,贵阳98%的农民不愿进城
农民不愿意进城落户,甚至把户口从城市反迁回农村的“逆城市化”现象已在中国部分地区出现。据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,全省“农转非”数量从2004年的57.7万人降到去年的18.9万人,降幅达67%。而贵阳市一年内只有约万人办理“农转非”,不足贵阳市常住农业人口的0.006%。在中部的石家庄宣布放开户口后,也并没有出现大批农民争相涌入的热闹场面。早在2008年底,贵阳市公安局一项调查显示,98.7%的农民不愿转为非农业人口;愿意转为非农业人口的仅占调查对象的0.98%;不确定的10人。

没有配套保障措施,“新市民”生存窘迫
【转帖】“农转非”制造新贫困 - 老废 -             内 脏 着 火

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显得更为极端。

不能挑不能捡的就业“保障”政策
就业一直以来就是头等大事,而在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上则显得更为极端。“不挑不捡24小时就业”政策就是这种极端的体现。其意只要进城农民不“挑三拣四”,保证24小时内提供就业岗位。从1998年1月起大连市即开始不挑不捡的就业政策。在其他进城农民较多的城市,就业问题的解决也会采取这种方式。然而这种做法十分简单粗暴的,不挑不拣提供的都是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的艰苦岗位。而一旦农民不希望从事这些工作,就意味着自行放弃。
居民楼内养猪,“新市民”自寻的出路
对农民而言,土地承担着双重功能,它既是生产资料,又是生存保障基础,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,如果官方不能提供合适并且体面的工作,农民只能自寻其路。在江西赣州市区一座居民楼内,一位进城农民只会养猪种地,无奈地已经被收走,只能在自家居民楼内圈养成百头猪。其他居民苦不堪言;养猪户也是“满肚苦水”:不养猪,吃什么?

农民进城:“就业无岗、生活无着、社保无份”
【转帖】“农转非”制造新贫困 - 老废 -             内 脏 着 火

在就业、城市社保、教育、医疗、城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没有解决之前,农民大规模进城是在制造新贫困。
【转帖】“农转非”制造新贫困 - 老废 -             内 脏 着 火

只要农转非就能解决贫富差距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。

“农民有土地,市民有社保”的保障模式被打破
在中国,国民普遍保障依靠的是“农民有土地,城镇居民有社保”的特色保障模式。而大规模的农转非导致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,而在就业、城市社保、教育、医疗、城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没有解决之前,农民大规模进城是在制造新贫困。由于中国现有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先缴费(并需先缴一定年限)再享受的原则,对于广大进城的“新市民”而言,前期预缴费用到底由谁来出?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,就失去了给予他们基本生存保障的土地;而养老保险的历史欠账不解决,则意味着进城农民从此不具有任何养老保障。而北京、江苏、四川大多采取了从缴纳保险费之日起,计算保障额度的办法,而搁置了历史欠账的部分。
农民进城不能提供匹配的就业,只能恶化贫富差距
只要农转非就能解决贫富差距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。从字面上来讲,农民变成市民意味着他要从务“农”之民变成随行就“市”之民。因此,充足的就业机会是农民真正融入城市进而提升自己经济地位的关键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城乡差距的讨论关注了大方向,但也有意无意模糊了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问题。最底层的城市低收入群体和边缘人群,其生存压力可能大过在乡村的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。城市化在快速吸纳农村人口的同时,如果不能同步提供相匹配的就业机会,只能会恶化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问题。
每月210元养老保险与低保无异
在此次重庆农转非的规定中,凡征地农转非人员,在征地时男性超过50周岁、女性超过40周岁的,可从征地补偿费中取出2.35万元交给当地人寿保险公司,然后每个月按照210元的标准领取生活费,直至终老。这个保险计划就是“重庆市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险”。但对于一个“新城市人”来说,每月210元可谓杯水车薪;与重庆市“老市民”的低保平均标准每月230元相差不大。
进城农民将承担更多的城市病
农民大规模进城后,如果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水平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,会造成低收入者较少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,而更多承担城市病——交通拥挤、环境污染等恶果。以交通为例,城市公共交通的供给无法全面惠及低收入群体,而低收入群体按照目前的城市规划发展,往往需要居住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。因为市中心的住宿和生活成本将他们赶到了城市边缘。但他们每天讨生活却要回到市中心,而公共交通供给不足以及较高的成本,就迫使使他们忍受恶化交通问题。(据财经网李华芳专栏)

 
  将农民变为市民的大规模农转非政策,显然无法达到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城市化的目的,其实质上还是变相剥夺农民土地。在市场发育不全、民主政治不彰、社会保障不力的情况下强行推进城市化,不仅无法靠农转非缩小城乡差距,还会导致城市化的“造贫”效应,制造出跟多城市新贫民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73)| 评论(8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